男女主角分别是郑元哲斯大林的其他类型小说《潜伏之后·春晓郑元哲斯大林后续+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魏如初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。她抬手看了看腕表,下午三点半,那人应该快来了。将报纸折好塞进藤编书箱,从墙上取下网球拍,来到隔壁轻轻叩响房门:“三小姐,外面没下雨,不是说想打一会儿网球吗?”门里传出少女开朗的声音:“马上来。”接着是一阵慌乱的砰砰声吗,应该又是撞倒了什么。沈佳月无奈地摇头笑了笑。如今,她不再是沈佳月,而是上海巨商周家的家庭教师苏心兰。1948年冬,沈佳月本已随大部队转进解放区。全国解放在即,华野东野正在秘密准备渡江。上海,这座中国真正的经济首都,即将迎来光明。但敌人又怎会甘心失败?组织得悉,敌人准备在上海遗留大量特务搞破坏,急需派遣适宜的同志过去潜伏。沈佳月本来在第一批名单上,但她想起自己与郑元哲“待到天亮时”的约定,觉得自己此去生死未卜,至少应...
《潜伏之后·春晓郑元哲斯大林后续+全文》精彩片段
。
她抬手看了看腕表,下午三点半,那人应该快来了。
将报纸折好塞进藤编书箱,从墙上取下网球拍,来到隔壁轻轻叩响房门:“三小姐,外面没下雨,不是说想打一会儿网球吗?”
门里传出少女开朗的声音:“马上来。”
接着是一阵慌乱的砰砰声吗,应该又是撞倒了什么。
沈佳月无奈地摇头笑了笑。
如今,她不再是沈佳月,而是上海巨商周家的家庭教师苏心兰。
1948年冬,沈佳月本已随大部队转进解放区。
全国解放在即,华野东野正在秘密准备渡江。
上海,这座中国真正的经济首都,即将迎来光明。
但敌人又怎会甘心失败?
组织得悉,敌人准备在上海遗留大量特务搞破坏,急需派遣适宜的同志过去潜伏。
沈佳月本来在第一批名单上,但她想起自己与郑元哲“待到天亮时”的约定,觉得自己此去生死未卜,至少应该在他率部起义转到后方等待改编时见上一面,于是选择了第二批出发。
未料南下专列在蚌埠遭敌特暗害,车厢事先被装了炸弹,十二位同志尽数殉职。
次年开春,她改名苏心兰,顶替牺牲的俞明华同志身份潜入上海——此刻正以家庭教师的身份,潜伏于掌控华东纱布命脉的周氏公馆。
“苏老师!”
周家三小姐周芸在网球场挥着球拍,“您发什么呆呀?”
少女玫红色运动裙扫过紫藤花架,惊起几只菜粉蝶。
球拍握柄的震动忽然与记忆重叠,恍惚又是他握着她的手扣动扳机,枪声惊飞屋顶的白鸽。
远处传来车轮碾压石子路的声音,苏心兰和周芸同时望向吱呀一声打开的铁门——进来的又是那辆道奇轿车。
“是爸爸的客人,别管他,我们继续打球。”
周芸嚷道。
“三小姐稍等,我去换双球鞋。”
苏心兰抱歉地苦笑,“这鞋裂口了。”
苏心兰穿过回廊,从公馆的另一侧上楼,回到自己的房间,从床底的藤箱里取出监听设备,戴上耳机。
“……三十万匹龙头细布月底必须运到吴淞口。”
这是纱布巨头周鹤年惯用的宁波腔,此刻却掺着重庆官话的尾音,“棉纱里混纺的氯酸钾,要确保遇潮发热……”苏心兰的牛津鞋跟突然卡进柚木地板缝隙。
前年在解放区化学培训班,教员演示过氯酸
混杂着一丝似曾相识的桂花香膏气味。
显然,这里刚刚发生过激烈的争斗。
郑元哲的神经本能地绷紧。
“郑军长风采依旧啊。”
周鹤年堆着笑迎上来,金丝眼镜闪过寒光,“听说您在北京高就,怎么有空光临寒舍?”
“来上海出公差,顺便探望探望老朋友。”
郑元哲把顺手买的糕饼礼物放在桌上,在沙发上一屁股坐下,翘起二郎腿。
周鹤年赶忙凑近来,打开雪茄盒,亲自点燃一根古巴雪茄,双手捧上来:“郑军长念旧情,真叫老夫感动!
老夫只恨自己没有眼力见,如果像郑军长这般及早弃暗投明,如今在政府里也能混上一官半职。”
郑元哲接过雪茄叼上,笑道:“参加革命不分先后,周老板你现在不也是‘爱国商人’吗?
我在军管会的弟兄那里听到了不少周老板的好话。”
“真的吗?!”
周鹤年挪了挪屁股,“郑军长今后可要多多提携老夫啊!”
“诶,什么军长,不才如今供职在部里,屈屈一个副司长。”
递上名片的同时,郑元哲望向王科长,“这位是?”
“这位是海关署王科长。”
“砰!”
众人还没反应过来,王科长的右臂就开出一朵大血花。
周鹤年正要起身逃跑,却发现自己的脑门上顶着一把发热的手枪。
“周老板当年用三倍价钱卖盘尼西林给41军,现在倒大方得免费送军服给二野,‘爱国觉悟’提高不少啊!”
郑元哲用发烫的枪管戳了戳周鹤年的脑门。
“郑军长,今天这里都是爱国的良民啊,军长为何忽然开枪?”
周鹤年怎么也想不到,这位单骑而来的前国军将领会忽然发难。
“少废话!
被你抓起来的那个女人在哪里!
带我去找她!”
“女人?
哪来的女人?”
“不说实话,老子毙了你!”
“好说,好说……我带军长去……”周鹤年肥厚的脖颈在枪口下沁出油汗,金丝眼镜滑到鼻尖。
他颤巍巍推开书房雕花木柜,暗门旋开的刹那,霉味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。
“就在里头……”周鹤年的声音像被掐住脖子的鹅。
“唔!”
苏心兰的手脚被绑着,蜷在潮湿的稻草堆上拼命挣扎,白底腊梅旗袍撕开道血口。
“佳月!”
郑元哲的枪托砸晕周鹤年,赶上去帮她松绑。
“你怎么会找到这里来?
1、1950年,春。
往年这个时候,惯常是多风沙的。
然而,今年却极为不同。
宴会厅的罗马式窗户前面恰好是一株玉堂春,白色的花朵在枝头婷婷玉立,宛如穿着旗袍的婉约少女。
墨蓝的夜空,没有一丝风沙。
如斯良夜,郑元哲很容易陷入某些往事。
春风裹挟着俄语谈笑穿过宴会厅,大家纷纷举杯,香槟杯沿的棱角将水晶吊灯切割成无数光斑,郑元哲听见自己喉结滚动的声音。
他屈起无名指,那枚素银婚戒在勋章映衬下,泛着不合时宜的冷光。
“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!”
此起彼伏的碰杯声里,他恍惚看见1945年晋中的槐花。
那时他刚脱下染血的灰布军装。
抗战胜利后,早已秘密加入党组织的他,本想趁着换防之机率部渡过黄河,在晋绥军和“国防部”监控的空白地带突然北上,跃进到晋察冀解放区,接受改部。
没想到,他在黄河渡口接到密令:接到“国防部”密电,敌人即将调他和41军换防到华中大城市Z城,望他以大局为重,赴任Z城警备副总司令,日后配合策划Z城和平解放。
“要给你配个家眷。”
接头人老周往他掌心放了两枚银戒指和三枚银元,“这是组织上的安排,婚礼记得摆三桌流水席。”
城市工作委员会给他安排了一场公然的“邂逅”。
在汾阳小学的劳军会上,孩子们把红绸扎成的红花挂在军人们脖子上,一位年轻女教师将一面折得整整齐齐的军旗捧到他面前,笑意盈盈地说道:“郑将军,这是我们学校全体师生亲手绣的军旗,以表对将士们的敬意。”
穿着格子棉布旗袍的的沈佳月捧着军旗,郑元哲注意到鬓角那朵洇着极淡的红梅绒花——那是暗号。
他从没见过如此自然的女孩子。
乱世之中,竟然还有如此清新的妙人儿,可她真是“那边的”?
“多谢沈老师。”
他刻意顿了顿,“您喜欢梅花?”
“红梅傲雪,象征着吾国吾民不屈的精神。”
她温柔的声音之中藏着不易察觉的坚定。
部下识趣,合影时故意将美人往他身边推。
风袭来,她的发丝不经意搭在他肩头,定格为永恒。
“不知能否邀您参观军营?”
合影结束后,他低头问她,心头竟微微悸动。
她低下头忖
推过去:“表哥从南京来,总不会专程看闺房之乐。”
三人钻进书房,郑元哲关上门拉紧窗帘,沈佳月打开留声机。
陈岩从怀表夹层取出微缩胶卷:“需要四十辆道奇卡车的盘尼西林,走青帮码头的水路。”
威士忌冰块撞出细碎声响,“还有件事,跟41军共同守备Z城的85军张司令不是老蒋的嫡系,组织上打算派同志过去做工作,你们这边要配合。”
暮色漫进客厅时,留声机正唱着《长生殿》。
陈岩该走了,起身之前,他突然用烟头烫穿乐谱,用焦痕盖住了策反路线图。
“你们该要个孩子了。”
烟灰落进威士忌杯,“寻常夫妻该有的,你们不能少。”
水晶吊灯突然爆了颗灯泡,灯光暗下去一分。
沈佳月慢慢起身,却没有接话,而是转向郑元哲笑道:“我们一起送送表哥。”
那夜沈佳月熄灯时,月光正舔舐她旗袍立领的蕾丝边。
郑元哲按住她伸过来解他领扣的手:“不必……是组织上的安排,也是工作需要。”
她仰起的脖颈像天鹅引吭,“你实在不必太介怀。”
平静的语气之下,她的手却在微微颤抖。
他忽然想起新婚夜那本《浮生六记》,书页间反复摩挲的印记,那是她实实在在反复读过的书。
她向往的婚姻,应该不是这样子。
怀表齿轮声里,她的体温透过法兰绒睡袍传来。
“等天亮……”郑元哲抓着的她肩头,将她轻轻拉开,手掌却舍不得离开那柔弱的触感,“等真正的天亮。”
信纸最终折成六边形塞进牛皮信封,火漆封印时溢出琥珀色的松香。
窗外玉兰树突然抖落几片花瓣,像极了那年沈佳月肩头滑落的睡衣——雪白的蕾丝逶迤在柚木地板上,宛如冬眠的白蛇。
4、一声惊雷撕开弄堂里阴沉沉的寂静。
沈佳月指尖一颤。
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张照片,额头突然渗出冷汗。
1950年3月《解放日报》头版,某部苏维埃代表团合影里,一张熟悉的面孔刺得她眼眶发疼。
原来,他在这里。
沈佳月的目光迅速浏览那一篇新闻,将所有线索都默默记在心里。
“等天亮,等真正的天亮……”他的话犹在耳边。
天还没有全亮,战斗还在继续。
沈佳月合上报纸,望向窗外,雨也没有真正下起来
钾与砂糖混合的爆燃实验。
冷汗顺着脊梁滑进旗袍立领,她终于明白周氏布行那些滞销的“阴丹士林”为何要添加古怪的明矾。
化妆镜映出她苍白的面容,苏心兰——或者说沈佳月——缓缓旋开口红底座。
铝管里藏着的氰化物胶囊在晨光中泛着珍珠母光泽。
镜框背面贴着泛黄的剪报,是1947年《申报》刊登的订婚启事,郑元哲与沈佳月的名字并肩躺在铅字里,像一对假死的蝉蜕。
这次潜伏任务完成之后,等待她的不是团圆就是死亡。
脚步声突然逼近。
“苏老师怎么还不来?”
三小姐娇嗔着敲门。
苏心兰迅速将监听设备扔进藤箱,抬脚将箱子踢回床底,转身去开门。
周芸身后跟着一个穿美式夹克的男人。
“这位是海关署王科长。”
周鹤年走了过来,金丝眼镜泛着冷光,“听说苏老师精通洋文,正好帮王科长看看这批出口棉纱的英文质检报告。”
苏心兰接过英文文件,熟稔地默读起来。
忽然,她的指尖在“含棉量98%”处停留片刻,指着配货单惊呼:“哎呀,这船要从大连发来上海?”
“怎么?”
王科长的嘴角微微抽动。
“上个月《大公报》说大连港有霍乱疫情呢。”
她掏出手帕掩住口鼻,“听说苏联医疗队都撤了,咱们是不是该给工人们配些防疫口罩?”
“有道理。”
王科长阴惨惨地笑,“周老板,您家这个家庭教师请得好。”
“可不是嘛,我最喜欢苏老师了!”
三小姐骄傲地嚷道。
深夜,苏心兰蜷在阁楼监听周家书房。
老式收音机的嗡嗡声中,磁带缓缓转动:“……八月十五月圆夜,十六铺码头三号仓……”王科长的指甲划过地图的沙沙声,“氯酸钾棉纱混入国棉九厂,等慰问演出时……那个家庭教师最近常看《解放日报》,找个机会试她一试……”周鹤年的话音落了下去。
月光突然被乌云吞噬。
窗外掠过卖夜宵的梆子声。
阁楼地板突然传来震动。
苏心兰迅速将磁带藏进《基督山伯爵》精装书壳。
楼梯间的脚步声在第三级故意加重,那是周家司机老刘,三个月前被她策反的军统电讯科旧员。
“小姐要的英文诗集。”
老刘递来《雪莱诗选》。
翻开第163页,苏心兰蘸着茶水
最新评论